寻求各种烧饼的做法-烧饼几种做法

tamoadmin

寻求各种烧饼的做法-烧饼几种做法

传播中医文化提供中医健康资讯——百名大夫公众号

上班族吃饭现在是困扰上班族最大的困扰,每个人的早晨都是兵荒马乱的,上班时间永远不够吃一点早餐的,别说做早餐了,吃早餐的时间都没有!

中餐基本上有食堂的吃食堂的饭菜,没有食堂的大多数人会选择外卖或者出去外面的小馆吃,实际上也不见得多么干净。

我们为了探究上班族如何吃好三餐这个事情,特意询问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食品科学博士范志红,来看看她如何“拯救”上班族的三餐问题!

问题1:一日三餐的基本营养原则是什么?有没有哪些食物只适合早上或晚上摄入?比如白天适合吃粮食晚上适合吃蔬菜?

答:一日三餐应当尽可能均衡地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没有人规定早餐就应当凑合吃两片面包,或者晚餐就只能喝蔬果汁。对没有特殊病症的人来说,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一类都不能少。减肥的人可以减少油脂和淀粉食物,但并不能完全不吃。

研究发现,如果蛋白质在一天当中的摄入太不均衡,比如早上很少,晚上很多,那么蛋白质的利用效率就会下降,身体的肌肉容易流失。肌肉流失导致代谢率下降,那么吃同样多的东西时,人更容易肥胖。

理想情况下,早上也吃果蔬。但很多人早上吃不上果蔬,中午在外就餐又没有充足蔬菜,故而提倡晚上多吃一些蔬菜,加以弥补。但并不是说晚上就不能吃主食和蛋白质食物。

问题2:很多办公族没办法自己烹饪,尤其是中午那一餐,一般都在公司附近的饮食店里解决。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做到保证健康?

答:中午如果必须在外就餐,最好的方式是几个人合作,在餐馆点菜。吃西式快餐几乎没可能获得营养平衡,它们的食物种类比较单调,煎炸食物过多,而且蔬菜严重不足,不可能达到每餐至少150克蔬菜、理想情况250克蔬菜的标准。

中餐馆虽然有很多油腻的菜,但也有清淡的选择。很多凉拌菜都是纯蔬菜,还有清炒和炖煮的蔬菜,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获得营养平衡的食物。几个人一起点菜,多点几样,大家一起分食,就能做到食物多样化,口味上也比较丰富。比如说,4个人去点餐,点2个热菜,其中一个荤素搭配菜,一个清炒蔬菜;3个凉菜,其中一个冷荤,两个凉拌蔬菜,这样就很丰富,也能做到一荤配三素的健康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餐馆的油脂往往过度加热,餐馆的炒蔬菜往往也会加入过多的油。如果感觉到炒菜油的口感粘腻,说明油脂质量很差或经过太长时间的加热,已经不适合人类食用,一定要远离这家餐馆。

如果没有时间去点菜,也可以吃快餐。这时候的解决方案是:尽量少点油炸食物,不点甜食,用牛奶、豆浆、茶和白水来替代甜饮料,同时自己早上从家里带一些生蔬菜和水果,来配合缺乏蔬菜的快餐。

问题3:现在有很多办公族的“快餐”,请您说说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为什么?比如:盖浇饭、面或米粉、快餐饭菜、麻辣烫。能否给它们加一些“配菜”让它们变得健康?

答:盖浇饭的食材组成主要是大量白米饭,加点肉蛋,但蔬菜严重不足,而且很咸的汤汁全部拌入米饭当中,无法控油控盐。面条也一样,大团的面条,加上大碗的咸汤,除了碗头上少许点缀几乎没什么蔬菜,食物多样化情况很差,面条中加入碱还破坏了大部分维生素。米粉和酸辣粉更加糟糕,因为除了具备面类的缺点之外,其中蛋白质含量比面条低得多,维生素也更少。

相比而言,麻辣烫加米饭的配合方式在食材选择方面要丰富一些,因为它可以在一餐中吃到多种蔬菜、豆制品和肉蛋,有机会获得营养平衡。主要的问题不在食材,而在于盐太重,油太多,加入大量肉类香精。假如在家自制麻辣烫,保证食材新鲜,少放点油盐,它本来是非常健康的一种吃法。

改善快餐食品的主要方式就是增加蔬菜的供应量,增加B族维生素的获取来源。因此,女性可以考虑两个人分食一份主食,减少一半的白米饭或面条,而用一杯酸奶来替代,增加钙、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摄入量,再加番茄、草莓或柑橘等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C,饭后再加点坚果或油籽来增加维生素E和矿物质的供应。虽然这样做仍然不能替代多吃蔬菜的好处,但至少比一个人只吃一大碗盖饭、面条、米粉之类强得多。面条汤、米粉汤、酸辣粉汤通常会过咸,建议不要多喝,直接喝白开水或淡柠檬水为好。如果菜肴油盐太重,建议准备一杯热水,把菜肴稍微涮一下再送到嘴里。

问题4:也有很多人会自己做好便当带到公司加热,这种做法和下馆子相比是不是更健康?您建议大家都做“带饭族”吗?

答:带饭是自己选材、自己烹调,可以吃得很舒服,只是准备起来略麻烦一些。特别是天气酷热的夏天,在食品安全上也要用心。一个简单的方法,叫做“部分带饭”,就是我上面所推荐的,自己携带洗干净的果蔬、去仁的坚果,以及水果干、酸奶、牛奶等食物来配合食物单调蔬果不足的午餐。这些东西相对来说携带比较方便。

问题5:“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这句话对吗?怎么定义“好”、“饱”、“少”?

答:这句话是对的,但定义很重要。早上吃好,意思是质量要高,但不油腻,也不可能吃得捧着肚子。质量高体现在食物营养平衡上:不仅有主食(面包馒头饼和米饭粥等),还要有至少两种蛋白质食物(蛋、奶、肉、豆制品和坚果),以及至少一种蔬菜和水果(最好是不止一种,比如早上吃了蔬菜并不妨碍再吃点水果)。

午餐的数量要充足,就是所谓饱,主食和菜肴都要吃够,食材品种尽可能多一点。晚上吃少,不意味着让自己饿着,而是热量低一点,油少点,而且要尽量弥补早上和中午没有吃到或没有吃够的食物,比如蔬菜,比如杂粮,比如豆类和薯类。比如晚上可以用蒸山药蒸红薯来替代馒头,也可以用不加糖的八宝粥来替代米饭。晚上吃蔬菜的量要比吃烧肉炖鱼的量多很多才对,所谓“一荤配三蔬”。

问题6:很多女性吃饭时会考虑卡路里,食物的卡路里和它的健康程度有关系吗?我们应该怎么控制摄入卡路里的值?如何做到心中有数?

答:食物的卡路里不必太刻意地计算,只需要有个基本概念就行了。因为烹调会大幅度地改变食物的热量值,仅仅按原料算,或按体积算,意义不大而且很容易误导。比如说100克大米只能蒸一碗米饭,但可以煮出4碗粥。又比如说,200克油麦菜(煮熟后一饭碗的量)本来只含有34千卡的热量,但餐馆炒过之后,加了30克油,结果使“清麦菜”变成了300千卡的热量。

食物未必是卡路里越低越好。健康的饮食是各类食物的合理搭配,天天只喝柠檬水、蔬菜汁,吃海带、魔芋,对健康是有害的。因为我们在控制热量的同时,还要保证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的摄取,否则就会活力下降、形容枯槁,提前衰老。

好营养的关键要点是提高食物的“营养素密度”,就是少吃那些营养少的食物,多吃那些虽然有热量但营养价值高的食物。比如说,干米粉所含的蛋白质只有不到6%,而干燕麦所含的蛋白质却高达13%,而且维生素矿物质含量是米粉的几倍到十几倍之多。同样吃一碗的话,显然是吃燕麦在营养上更为合算,而且更不容易饿,尽管按干物质算,燕麦比米粉的热量会稍微高一点。

比较合理的办法是,各类食物都正常吃,但每一类食物都选择油少、糖少的类型。主食宜选择不油炸、不放油、不加糖的品种(比如烧饼要加油,而馒头不用加油;米饭不放油,而炒饭放油;比如杂粮粥可以不加糖直接配菜吃),蔬菜宜选择少油烹调的菜肴(比如“麻辣香锅”和“干锅”菜肴加了很多油,而蒸煮凉拌加的油非常少),鱼肉也宜选择食材少油而且烹调清淡的品种(比如吃酱牛肉脂肪很少,而牛排脂肪很多;比如吃清蒸鱼脂肪很少,而干烧鱼脂肪很多)。

问题7:上班族在选择“零食”方面您有什么建议?哪些零食其实好吃又健康?

答:零食建议选择酸奶、水果、水果干和坚果。酸奶尽量选含糖比较低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低于12%的最好。越高就说明放糖越多。水果干含糖比较高,但它的纤维和矿物质也丰富,在饭前少量吃一点是好的,能帮助预防饥饿,控制食欲。比如下班的时候吃几枚干枣和几粒坚果,或者先喝杯牛奶或酸奶,让过低的血糖和空空的胃安稳一些,开车回家的路上就会比较踏实,不容易在堵车的路上因为饥饿烦躁而出现路怒症,甚至发生不必要的麻烦。

问题8:上班族最爱的饮品是咖啡,您对此怎么看?是否有哪些食物可以像咖啡一样起到提神补充精力的作用?

答:咖啡不能补充精力,浓茶也一样,它们只不过是让人暂时忘记需要休息这件事情,继续透支体能。所以,咖啡刺激造成的短暂兴奋过去后,人会感觉更疲劳。疲劳说明身体提醒你该休息了,这时候哪怕睡10分钟也会非常有帮助,比靠咖啡和提神饮料强迫自己兴奋要健康得多。

喝咖啡不会妨碍补水,因为咖啡的水分含量多于它所引起的利尿效果。每天喝两杯咖啡以内,也不会造成骨质疏松。咖啡中含有草酸,但如果加点牛奶的话,那点草酸还远没有牛奶中的钙多。不过,孕早期还是不建议喝咖啡,担心增加流产率。

最好的补充精力的方法是良好的睡眠和规律的运动。睡足觉就会头脑清醒,经常运动,血液循环顺畅,消化功能良好,就会精力充沛,远离疲劳和困倦。对于日常运动不足的人来说,建议午餐减少白米饭白面包之类迅速升高血糖的食物,也少一些油腻和肉类,多一些蔬菜,用部分杂粮和薯类来替代白米白面,能明显减轻餐后困倦的情况。

问题9:都说健康的食物是少盐少油少调料,美味和健康是不是很难兼得?怎么办?

答:浓味调料所调出的菜肴,只是一时刺激逗弄味蕾,并不是真正的美味。每一种天然食材有它自己的本味,能吃出本味的菜才是至上的美味。这样的菜一菜一味,百菜百味,而不是像餐馆中的菜那样,千菜一味,无非都是咸、辣加上味精鸡精和肉类香精的调味。真正的美食家不会经常吃这样乏味的菜,而且这样的菜当时觉得过瘾,过后就觉得胃肠不适,口感舌燥,脸上冒油冒豆,简直是自虐。

不可避免的是,现在很多上班族把晚餐看做是一日三餐的重头戏,您觉得晚餐时应该注意什么?哪些晚餐其实是可以多吃一点的?晚餐建议不超过7点半,睡觉不超过11点,睡前3小时不要吃东西。如果确实饥饿要吃夜宵,尽量吃得清淡。

健康生活方式,或者用中国传统词汇叫做“养生”,靠的是日常对身体的细致照顾。如果不肯改变错误习惯,我行我素,久而久之身体自然会告诉你效果。等各种身体不适活力低下乃至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胆结石之类麻烦出现之后,再去寻求什么偏方,迷信什么特效产品,就舍本求末了。只是有些人终生不悟,又情愿被忽悠罢了

百名中医——传播中医文化,提供多角度的中医健康资讯。

一个汇聚专业名中医,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的公众号,关注你的日常生活健康!

中国古代有哪些糕点

作为一名河北保定人,离开家乡后有两种美食,念念不忘,在外面很难吃到。

第一是驴肉火烧。保定的火烧作为一种面食,一般为面做成,将其在饼铛里烙熟后,架在灶头里烘烤,使其外焦里嫩,别具风味,正宗的火烧用驴油烙成更具特点;火烧出锅后,趁热用刀劈开,加入热腾腾的熟驴肉,是最正宗的吃法。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可以在火上内加入驴板肠、焖子等,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

第二是腌豆腐。小时候在80年代,家里的吃食并不多,入冬后,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刀豆腐。把豆腐蒸熟放凉后切成块儿,撒上盐,放入大缸里腌制。等到春节前后,把研制成功的豆腐取出一块儿洗净,切成薄片儿或条丝状,装入盘里,撒上一点儿葱花,加入一点醋,味道美极了。虽然豆腐的做法千千万,但老家的这一道腌豆腐在离开家乡后,很少吃到了。

在记忆里,老家有很多好吃的东西,不值钱但美味,不难制作但乡味儿难忘。

请介绍一下宋代人们的食品

中国古代的糕点:

桂花糕;

桂花糕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在明朝末年,新都县城有个叫刘吉祥的小贩以糯米粉、糖和蜜桂花为原料制作而成的汉族美味糕点。历史悠久,美味爽口,做法简单,种类多种多样,满足人们对于味道的各种需求。

绿豆糕;

绿豆糕相传为中国古代,人民在端午节时,为寻求身体平安健康,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喝雄黄酒、吃绿豆糕和咸鸭蛋这三种凉性食物,可以避免因为夏至到来所带来的褥夏的疾病。

凉糕;

凉糕是北京地区夏令时节汉族传统名点之一,香甜沙软,食之清爽可口。另外,凉糕也是四川宜宾的一款特色小吃,其用纯大米制作的凉糕与普通大米制作的糕点截然不同,口感上鲜嫩爽口,丝丝顺滑。 ?

红豆糕;

红豆糕是江南地区汉族特色点心,是精致的江南点心系列,轻薄得如同几片红叶,可以从半透明的凝膏中清晰地看见暗藏其中的每一颗红豆馅料。红豆糕属于甜品点心,利尿调理,高血压调理,水肿调理,便秘调理。

米糕;

米糕,是中国汉族传统小吃食品之一,拥有很悠久的历史。米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来蒸成的糕,加工制作方便,耐贮藏,食用方法多样,所以很受大众欢迎。汉朝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汉代的扬雄在《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马蹄糕;

马蹄糕是广东、福建福州地区的汉族传统甜点名吃之一。最早的马蹄糕是用几样简单的材料做出来的,这些马蹄糕是古老宗教神话与奇迹式迷信的象征。

千层糕;

千层糕,是北京地区的汉族风味糕类小吃之一。以精粉,面肥、白糖、果脯、猪板油、碱面、绍酒等为原料,糕体松软,层次丰富清晰,色彩缤纷,味道香甜可口,宜热食。 ?

发糕;

发糕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是浙江省龙游县,广东省湛江市,茂名及四川省、重庆市等地的汉族传统美食。以糯米蒸煮制成,其味清香,是一种大众化的饼类食物。其中“龙游发糕”为非遗产项目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其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糯米酒发酵而成,营养丰富,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食用。

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北京的豌豆黄分宫廷和民间两种。豌豆以张家口出产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黄原为民间小吃,同芸豆卷一起传入清宫。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关注美食视频?

详细资料请看,内容太多 ,更多点击网址

《中国食物》第五章 食物体系的确立:宋朝及诸征服王朝

宋 朝

宋朝时期,中国的农业和食物最后成形。食物生产更为合理化和科学化。到宋朝末年,不再由汉人统治的华北已在农业上成熟。此后直至20世纪中期,就很少再发生变化了。华南在此后历朝中扩大了农耕,并增加了新的农作物,但那里的模式还是在宋朝确立的,而且并未伴有多少技术上的基本变化。

中国伟大的烹调法也产生于宋朝。唐朝食物很简朴,但到宋朝晚期,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精致烹调法已被充分确证。地方乡绅的兴起推动了食物的考究:宫廷御宴奢华如故,但却不如商人和地方精英的饮食富有创意。

据伊懋可所说,宋朝发生了农业革命。的确,它可以被描绘为中国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而第一次则发生于战国晚期和秦汉时代。这场革命的内容如下所述:

(1)新的知识、工具的改良与创新、粪肥、河泥、石灰等肥料的推广,使农民学会了有效保持地力。(2)高产、耐旱、早熟品种的引入,使一年两熟成为可能。(3)水利技术日臻完善,使空前复杂的灌溉网络得以建成。(4)除了基本的粮食作物以外,商业使得其他农作物有可能更加专门化,所以各种得天独厚的资源被更有效地利用起来。(伊懋可,1973年,第118页。)

可是,周金声1974年却告诉我们,“农耕技术与较早时代并无差别,只有信贷和土地利用有所不同”(第96页)。怎样看待这些歧见?审视之,首要之点在于下述事实:伊懋可所说的革命是量而不是质。施肥、整土、侵蚀控制、二熟制、水车以及包括戽水车、踏车在内的其他灌溉设备、灌溉管理和商业,全都是中国久有之物。宋朝的不同之处是所有这些事物的增加。至于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增加,则不成太大的问题:商业和市场的扩大导致了高产的需求,中亚、跨亚洲的贸易,最终整个华北的失地,更使农业必然高度强化。对此有所裨益的是政府的开明政策及印刷业的兴起。政府保持较低的赋税(特别是免税平摊以后),鼓励贸易,从事大规模的征购,开发新土地并鼓励移民(常将无地游民安置其上),还发布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实施技术援助政策。书籍印刷(发明于唐朝,到宋朝普及开来)便利了农业知识的迅速传播。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写于分裂时期,印行后不久就跟着出现了一大批农书,这些农书或长或短,切合宋朝现状,因地制宜,有的是全国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出版物的大量涌现在宋亡以后达到高潮,其中包括蒙古人主持的《农桑辑要》与王祯的《农书》(白馥兰,1984年;伊懋可,1973年)。这些著作收录了汉人于传统时代积累起来的大部分农业知识。

宋时最为重要和惟一真正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是采用了新的农作物品种。这些品种中最出名和意义最大的是来自占婆的生长季短的稻子,宋朝的

佛教作者释文莹对此作了记述:

真宗深念稼穑,闻占城稻耐旱,西天菉豆子多而粒大,各遣使以珍货求其种。占城得种二十石,至今在处播之。西天中印度得菉豆种二石,……秋成日宣近臣尝之,仍赐占稻及西天菉豆御诗。(何炳棣,1956—1957年,第200—218页。)

这种稻在1011年被分发,而到1012年则广泛传播。确实,只有中国人才会乐于不仅引种这类农作物,而且接着赋诗赞颂之。引文中提到的西天菉豆好像是绿豆的一个变种,即现代中国的青豆,故而这也可以视为极有价值的农作物的引进。成熟得快和耐受性强的占婆稻,使人们得以扩大稻谷的栽培并广泛增加二熟制,这在中国整个东南部渐成定制。其他农作物的引种罕见记载。葫芦巴(fenugreek)经由阿拉伯商人——仍在中国沿用的这个名称从阿拉伯语派生而来——从南方港口传入(罗佛,1919年,第446页)。西瓜和高粱出现于北部各王朝,并在那里站稳脚跟,而不久后就找到了去中国其余地方的途径——尽管高粱或许直到元代才抵达;不待言,它在此之前并非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安德森与保罗·布尔,稿本;哈格蒂,1940年;罗佛,1919年)。这些农作物中,无论哪个品种都没有革命性的影响,尽管西瓜和高粱行将成为华北干旱景观中的台柱,并且成为整个国家的重要食物。无论如何,重要性更大的是棉花的传播,它真正革新了中国人的衣着。1221年,长春真人途径中亚来到成吉思汗宫廷,把棉花推举为一项新的和有价值的东西(魏礼,1931年,第86页)。它也许在唐朝便已进入中国,但在当时肯定很稀罕。到宋亡时,它虽不常见,却已为人熟知,从南方和西北传播开去(谢和耐,1962年,第130页)。中国的主要保暖方法——填入棉花的衣服和床垫(棉花吸存热气)——可能在宋以前并不存在。这仿照了历史悠久的丝绸衣服缝制技术,但棉花却使大众得到了保暖,并且肯定使冬季劳动无与伦比地扩大了,更不必提其纯粹生存的意义了。

可能还有其他新的农作物。大量的物品通过不断扩大的贸易与朝贡使团从南亚和东南亚带来(赫什与罗克希尔,1911年;内托利茨基,1977年;惠特利,1959年)。宋朝船只一般有100英尺长,排水量为150吨(托马斯·李,1975—1976年)。很多小宗作物准是跟占婆稻和西天菉豆一起到来的。甘蔗尤其是这样,它在中国宋朝变得极为重要,取代了粮食作物,正像如今许多国家的情形一样(伊懋可,1973年,第129页,苏切塔·梅祖姆达,人物集注)。

创新集中在城镇周围的田庄和其他高度商业化地带,尤其是南部和东部

(伊懋可,1973年;谢和耐,1962年)。但西瓜、高粱和棉花在北方的传播却表明,不光是宋朝知道了农业的好处。像以往一样,政府竭尽所能地积极支持农业发展,这种态度还由于大地主和官僚之间的联系而得到助长。政府由大地主和潜在大地主组成,这些地主强烈依赖货币化的市场出售其产品,不会过重地依靠农业部门。然而,偏僻地区的大田庄所有者却没有理由进行现代化(他们正干得相当不错),并还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不这样做:它会给实际上正在学习和实施新技术的佃户以太多的能力。如果佃户变得非常老练、眼界开阔和不可缺少,就难以控制他们了。而小地主和较富裕的自耕农,特别是当其想为专门化市场生产并与其他同类商业化生产者竞争时,却有一切动机去跟上通行的技术。

然而,农业的强化却导致了生态问题。土壤的侵蚀、加重了的洪涝以及别的灾难均在此列(梅布尔·平华·李,1921年),尽管金朝政府已经注意到了并试图阻止它。这种致命的衰退因砍伐森林而大大加快。大田庄对公地的圈占,使大量林地从可能会有资源保护意识的村民那里割让出来。制铁业、陶瓷业、印刷业(松木烟灰被用做油墨)和其他经济活动的发展,导致了对木材的史无前例的需求。人们最后大量地转以煤炭作为替代能源,但木材的消费仍很大,而且大量的损害早已形成。华北、华中及东南部分地区的荒芜与遭破坏的景观正是突出地归咎于宋和金。当时的观察家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除了扩大煤的使用外,便不知如何阻止它。生态恶化长期以来构成了中国景致的一部分,但在宋朝,恶化的速度却严重增长了。

在宋朝,谷物的重要性经历了实质性的(假如无法量化的话)变迁。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小麦也因唐朝中期引进新技术继续获得发展。高粱也在传播,至少在宋朝控制之外的僻远西部和北方是如此。北方在阿尔泰人首领的统辖下,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古代的粟,尽管也有一些稻、小麦、大麦和其他农作物,但稻子却是宋朝的神奇作物。甚至在占婆稻引进之前,稻子的品种就多样而优良。

甚至在北宋灭亡和宋王朝被限制在产稻区以前,稻子大概就已变成主要的食粮了。到宋朝末年,由于王朝局限于稻作区,并因集约耕作已成惯例,稻子的品种竟多得难以置信。早熟的和晚熟的、耐旱的和耐涝的、硬的和软的稻子已众所周知。据悉,在谷物中还有黄、粉红和其他的颜色(谢和耐,1962年,第85页)。人们发现了粘性不同的稻米;而最具粘性的则被指定用于酿酒,伊懋可(1973年,第121—127页)错误地把这种粘性归于面筋。稻子不会有面筋;这种粘性因一种淀粉醣而产生。再无别的谷物具有如此多的品种、如此高的产量,或对劳动投入有如此好的回报。的确,稻作在中国对劳动密

集型农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正当宋朝越来越依赖稻子之时,北方王朝却继续依靠古老的粟(魏特夫与冯芝生,1949年)。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其他北方谷物。长春真人明确地记录,在中亚的蒙古人中缺少荞麦(魏礼,1931年,第105页),由此可知它在中国肯定很重要,并且无疑在干旱、寒冷、山多的地区最为兴盛。契丹族和女真族遵循北方部落的传统,过着狩猎、放牧、捕鱼和小规模非集约农耕的生活。狩猎被认为对保持士兵的战斗力很重要;捕鱼则很少附有这种目的,不过就连辽国皇帝也喜爱捕鱼旅行。猎物作为食品微不足道,但鱼类在邻近宽阔水面的任何地方都很重要。这些人和蒙古人食用的最重要肉食是奶制品,且几乎总是酸的或发酵的。酸奶酪、酸奶油、干酪、马奶酒和其他产品是用各种动物的奶制成的,但其中绵羊最为重要。这些奶制品消费量很大。来自宋朝的汉人使节被奶和粥搞得心烦意乱,而当其辽国主人在其上加了奶油或黄油以后,有人就觉得太过分了(弗里曼,1977年,第170页;魏特夫与冯芝生,1949年,第116页)。从极为简单的部落烹调(类似于历史上蒙古人和通古斯人部落的烹调)起步,这些王朝发展出相当精致的烹调法来,此类方法以它们原先的配料为基础,但却包含了刚刚具备了中国烹调术特征的复杂加工工艺。中国人对于记载一些食谱甚有兴趣,它们至今尚存。②这构成了我们有关北方诸王朝食物知识的主要部分。北方诸王朝有果树——苹果树、桑树、枣树——以及野生的葱和韭;有各种甜瓜,并在中亚栽培无可匹敌的波斯式甜瓜,即今日哈蜜瓜的始祖。长春真人(魏礼,1931年)这类的旅行家既吃惊又高兴地记录了它们;其大小、甜度和味道都令人惊讶。部落民族尽可能多吃肉,但他们的牲畜之于奶制品和运输太宝贵了,除了特殊场合外,是不能宰杀食用的。即使这样,被淘汰的和自然亡的牲畜也保证了对大家的肉类供应(赤贫者除外)。旱獭和鸟之类的小猎物也补充了肉食。

在宋朝的疆域内,我们对此知道得比北方各王朝更多,那里显现出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弗里曼,1977年;谢和耐,1962年)。马奶酒在北宋仍然常见和流行,但可能是在宋末年间,汉人开始对奶制品冷淡起来。汉人从未钟爱过奶制品,不过从魏到唐,强大的中亚影响使奶制品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而宋朝的中心则是在东南部(中亚的影响在那里最弱),且阿尔泰人的王朝又被认为是仇敌,奶制品遂变成了蛮夷和敌人的标记。这种态度在随后的蒙元统治时代被再次肯定,而明代复兴的汉族主义又增强了对奶制品的排斥。尽管有此例外,宋朝却是一个在食物模式上宽宏大量兼收并蓄的时期。南方族群的不同口味影响了那里的汉人,而不断扩大的贸易、商业和专门化农业也拓宽了食物的选择。美食与品评之风在繁华的都市中盛行。

宋朝食物方式的变化在文学比喻中有反映。麦、豆及葵不再是表示贫困的诗歌用语,尽管它们仍在仿古文本中出现。不同等级的稻常在诗中被提乃。一些低产品种(它们在碾米过程中也失去了不少分量)被认为是高级食物,而新的占婆稻则似乎跟现代的高产谷物一样,常常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它由此而成为穷人的食物。低级官吏的配给口粮被苏轼生动地形容为“年深转至损坏尽为土壤”的陈米(伯顿·沃森,1974a,第217页)。另外,腌渍的蔬菜取代了葵,成为诗作里的穷人食物。在南方,薯蓣和芋头是淀粉类主食,对非汉民族来说尤其如此,故而这两种块茎就被比做蛮荒之地的粗糙饮食;然而,它们在整个华南和中原也被食用(谢弗,1969年)。苏轼在童年和晚年于南方逗留期间认识了芋头(伯顿·沃森,1965年)。反过来讲,上等的精白米则是标准的细粮。然则对特殊膳食最常见的比喻,在该时代的诗作中却多为鱼类。在唐朝,尤其是从玄宗时起,鸡便让位给了鱼,而到了宋朝,鸡实际上已不再成为诗歌中高频率出现的字眼了。这证明了中国人并非总是使用古词古语,至少在一些入诗的材料上如此。鱼在饮食中越发重要,不仅因为与南迁导致的生态因素相关,还因为中国社会的中心转移到了这样一个地区,在那里鱼和所有的水中生物,一向在养殖上受到重视,并深受钟爱。咸鱼是一种主要的制品。鱼的养殖成了一种产业,而且像在现代中国一样,有专人向养鱼者供应活鱼苗。南北之间的一些成见——如取笑吃蛙——在宋朝继续存在,但南方的习俗日渐得到认可。

经济境况较好的人有很多的“下饭”[其字面意思是“downing the rice”(下咽米饭),即“something to make the rice go down'’(使米饭下咽之物),这与相应的法文短语——“it helps the bread go down'’(帮助面包下咽)相对照],并且显然是现代汉字“菜”(“vegetable'’或“dishes t0 go on rice'’)和广东话“餸”(“food to eat on rice'’)的宋朝同义字。它和汤都被做成今天这个样子:下饭是炒或蒸成的,且大部分由蔬菜构成,较好的则有一点肉或鱼;汤是一种稀薄的、以蔬菜为基础的菜肴。然而,经济境况较好者还要吃大量的肉和鱼。他们也继承了唐朝对生食的喜好。西诺达(1977年)把宋朝描述为“中国酥食(sushi)制作的黄金时代”(第490页)。这种酥食由米、醋、酒和任何能搞到的肉做成,而生鱼显然也在可选之列。别的肉一般说来则要烧煮。猪肉始终是主要的肉食,但绵羊肉、山羊肉甚至驴肉也很常见,而且所有种类的猎物和次要家畜均被食用。家禽——鸡、鸭、鹅、鹌鹑、雉和猎物——丰富多样。牛肉也很有名,但似乎因为印度的宗教影响而逐渐为人淡忘。有关吃人肉,甚至有关专事此业之店铺的虚饰故事也很常见(谢和耐,1962年,第1—35页)。其中最有名者当推在小说《水浒传》中流传不衰的故事,它写于元朝却酝酿于宋朝。谢和耐将此种纯粹虚构的叙述看做对该时代的如实描写,但事实绝非如此。很显然,人肉只是在大饥荒时期才被食用。

蔬菜包括甘蓝、大葱以及诸如大蒜、菠菜、芜菁和萝卜之类的亲族植物、黄瓜和葫芦、茄子(它被认为是色味俱佳)、水芹、胡萝卜,此外尚有许多别的蔬菜,特别是栽培和野生的绿色蔬菜。水果广为传播,并像往常一样广受欢迎,而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则是巨梨。马可·波罗宣称,最大的梨“每个有10磅重”(弗里曼,1977年,第149页),这可以与陆游观察到的巨梨相对应(1981年,第171页)。巨梨早在魏朝就已被注意到。其他普通水果包括苹果、桑葚、枣子、荔枝、柿子、木瓜、红桔和中国柑橘、杏和梅、山楂、浆果莓、桃子、李子、石榴、香蕉、椰子和木菠萝(常从东南亚进口)。松子、扁桃、栗子、胡桃、狐果(出自Euryale ferox,为一种水生植物)以及别的水果也很重要。有的植物(如枣、荔枝和柑桔)已有专书介绍其性质和栽培技术。而其他旨在为庄园主所用的书则论及了竹笋等。美食家也喜欢那些谈论野生蘑菇、蟹和别的野生品种的书籍(西诺达,1977年,第490页)。水果被晒干,并做成蜜饯,为此而利用了刚刚普及的白糖。

吴自牧所说的其他两样必需品即盐和茶需要特别考察。盐在整个宋朝均处于政府控制之下,但这种控制起初相当轻微和间接;后来却强化了专卖。在曰益严格的控制下,商人们被特许经销盐;政府则征收大量税款。盐是这样生产的:让海水漫入田里,海水先被蒸发,后被提纯和煮浓,随之结晶体就被从土中扫起。在一种制作过程中,熬盐的炉灰在灌水前就被撒到田里,并由此而获取凝聚到植物上的天然盐(沃西,1975年)。此类方法具有极大的营养学意义,可以保证盐里含有海水和草木灰中的钾、碘、镁、铜和其他离子类的微量无机物。草木灰含钾尤为丰富。此类方法将微量元素引入了中国人的饮食,而撒草木灰的方法也有助于保持人体的钠-钾平衡。与西方相比,中国人对盐的摄取量大,而对健康的危害较少,概因在其以植物为基础的饮食中含钾量极高;草木灰的使用则使这种状况进一步改善。盐在中国西部却产自盐井中,故而不富含微量无机物。营养问题在那里肯定很常见,和近代的情况相同。

食物被辅以当地佐料,特别是生姜、肉桂和花椒、肉豆蔻,也被辅以各种印度与近东的香料果实及种子。糖已用来保存食物,制作种种甜食与糖果,其外型为人、兽、鸟、花、果等(谢和耐,1962年,第65页)。Bean curd 豆腐”,日语为tofu——在宋初被首次提到,但该文本将其发明归于汉朝的刘安,这却是十分荒谬的。事实上这一日用品发明于晚唐或宋初,并可能是由道教徒和/或淮南人出于某种尊敬而将之归于信奉道教的淮南王刘安名下(B. W.-C.扬,人物注)。佛教徒们迅速接受了这一食物,把它当成了在佛教文学中非常重要的肉和奶制品的很好替代物。毫无疑问,它是在某人把普通的海盐放入豆浆后被发明的,他也许着眼于保存它,结果却发现它凝结成了一种令人喜爱的食物(舒特莱夫与青柳秋池,1983年,第92页)。浓盐卤至今仍是最好的凝固媒介,尽管石膏被使用得更普遍;钙和镁离子充当着主要的媒介。

宋朝的菜肴种类根本难以胜数。光一次宴会就可能上两百多道菜,从许多不同的米制食品到“基于水果和甜食的菜肴”(谢和耐,1962年,第138页)。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每一种汤、馅饼、汤团、面条和小吃,在宋朝似乎均可找到这样或那样的形式,而且显然经常相当接近于其现代形式。如今称做“点心”的小糕点好像特别丰富多彩,而且常比现在的更大更实在。出现了许多品种的糕饼,有些称为“胡饼”(Iranian cakes)。在城市里,餐馆因经营特色菜肴而闻名(谢和耐引用了几项记载;1962年,第127页)。京城的早餐由油条、汤、热炊饼和油炸松饼组成。食品小贩卖的中午便餐可能包括糖粥、烧饼、馒头和许多别的糕饼。血汤、牛肚汤和其他“杂碎”名目繁多。开封也曾有过特色餐馆,供应热的或冷的、地方风味的或一般口味的食物。

地方性的烹调法发展得很快,和在都城人们乐于光顾地方性餐馆的趋势相匹配。宋朝作家对以肉为基础、使用奶制品和旱作谷物的北方烹调跟基于稻米和水产的南方烹调做了基本区分。四川烹调因其辛辣和使用山货及香草而早已受到关注,其风味也很独特。这是现代模式的始祖;后来惟有广东烹调才被承认。地方餐馆的习俗发端于招待思乡的移民,并通常多由这类生意维持,不过甚至在唐朝以前,也有些人出于好奇和冒险而光顾这类餐馆,至宋朝时多样化的享用更成为它们的主要吸引力。京城里的居民喜欢品尝衢州风味的肉末面和鱼虾面,或四川的辛辣食物(谢和耐,1962年,第134页)。

由政府资助印行的大部头的新修本草。1061年出版的《图经本草》为植物插图确立了一个新标准,也许在中国堪称绝响。数百种食物被示例说明,并被绘成图形。印刷术使医学著作和食谱书普及于大众。宋朝新儒家学派和高水平的生物学及其他科学导致了医学观念的重塑,它与该学派的形而上学及宇宙论密切相关,此种趋向诚为理智上的挑战,但就科学而言却属不幸。与此同时,道教徒则继续重视饮食并戒食五谷、肉类和其他想像中的秽物。佛教徒对肉和葱或蒜味的禁忌也继续影响着中国的饮食方式。向会众供应合意食物的特色餐馆及寺庙食堂,日渐受到寻求多样化的城市居民的欢迎。日常知识也打上了医学信念、宗教或礼节的些许痕迹,如苏东坡的《物类相感志》云:“薄荷去鱼腥……食蒜令口中不臭,用生姜子同食,或呷醋一口,或食芝麻尤妙。”(谢和耐,1962年,第230页,引自宋朝文本。)各种节日也涉及到特殊的食物。不过普通百姓却尽可能地自我满足。散曲家卢挚写道:

学邵平坡前种瓜。

学渊明篱下栽花。

旋凿开菡萏池。

高竖起荼蘼架。

闷来时石鼎烹茶。

无是无非快活煞。

锁住了心猿意马。

(施莱普,1970年,第52—53页;我重译了最后一行。)

大家好,娇你 美食 ,我是娇娇。

很高兴跟大家一起分享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关注美食视频?这个问题。

民以食为天,吃穿住行,其实 美食 不仅能给我们身体的能量,也能让我们对生活的满满的幸福感。所以大家关注 美食 是很正常的事。

另外,一日三餐,一年365天,一年我们要做1000多顿饭,其实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讲,根据自己家的饮食习惯,很多家常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重复率很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时代的不断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以前的固守的饮食习惯,开始寻求更多的 美食 ,所以就有更多的人通过视频来丰富自己的餐桌,毕竟我们百姓人家,真正能够当专业的机构去学习做 美食 ,品尝 美食 的机会太少了。就会有很多 美食 爱好者,渴求 美食 的做法,相比于文字的 美食 介绍,视频来的更真实,更容易学会,所以更多的人喜欢 美食 视频,很多网络平台,电视平台也喜欢推广 美食 类的食品。

下面是我通过 美食 视频学习,丰富自家的餐桌:

以我自己为例:

我是一个对 美食 特别狂热的人,所以更是特别喜欢一切和 美食 有关的人,事,物。对这些尤其关注。

以前没有自媒体之前喜欢在朋友圈晒一点自己做 美食 的经验和。最喜欢的是“舌尖上的中国”,“老广的味道” 美食 类的视频。

接触自媒体以后,有了更广阔的欣赏和学习的平台,关注了很多 美食 爱好者, 美食 达人的视频,了解了很多地方,地域性的 美食 。我是个典型的北方人,地道的北京人,但我也喜欢南方的 美食 ,沿海的海鲜,不同的地方的 美食 ,我们都可以通过朋友们在视频上的分享,学习,可以尝试操作,丰富自己的餐桌。

通过我和自媒体的接触,带动了我身边很多亲戚朋友家人,也热爱 美食 起来,时不时的也跟着视频,试着操作,我觉得热爱 美食 的人,就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所以关注 美食 视频的人很多,说明当今 社会 ,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的人是很多的。

关注 美食 视频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在单纯地满足于吃饱,更要吃的营养 健康 ,吃了有颜值,吃的有幸福感,所以人们就通过各种途径,追寻 美食 视频。是我们全民对饮食文化素质的提高。

中国《舌尖上的中国》真是充满了人情味,温情带给大众一种憧憬!看着看着就想吃了[偷笑]

因为喜欢看做 美食 的过程,还因为喜欢吃,看到就想吃。还有因为有选择困难症,一到饭点就纠结吃啥,多看 美食 节目,帮助选择,多好啊

吃播近年来以疾风之势席卷中国,各大直播平台纷纷推出系列节目,粉丝疯狂打赏,热度至今仍然有增无减。

这个问题太适合我回答了,长期关注 美食 视频!说一说我关注的几个类型 美食 视频和关注原因以及分享我的感受~

1. 美食 制作类:这类视频主要是教你做菜、做甜品、做饮料等等等,一部分人是因为自己想学一点所以看,那我看的原因更多是因为这些制作过程给我满满的治愈感,缓解很大一部分生活或者学习压力,通过看视频也充实自己的生活~

2. 美食 探店类:这类视频博主通过探店,分享好吃的宝藏店铺,也很多是商业推广啦~那我看的原因就是通过他们的推荐,自己出门的时候可以有更多选择,可以提前对这个店铺有一定了解,更好地选择想吃的 美食 ~

3. 美食 测评类:市面上的 美食 丰富多样,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味,一千个一千个胃,所以单纯看某个博主的时候很难分辨食物到底合不合自己胃口,所以看测评类视频能帮助自己更客观的选择商品或者店铺~偶尔还能多涨点小知识哈哈~

因为做饭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啊。

工作很累很辛苦,只有做饭才能什么都不想,为家人准备好吃的,看他们吃的开心,就觉得也很开心。

即便是一个人,做饭也是幸福的。每天忙忙碌碌,下班后的时间才是自己的,看 美食 视频,想想今天吃什么,看他们做,也很解压。

人活着就是一个吃,我在今年也走上 美食 视频制作的道路,我就希望给看的人传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我看别人 美食 视频,就是希望可以像他们一样,生活的也那么有意思,学学他们的菜,再自己尝试尝试,做给老公吃给宝宝吃,发发朋友圈,很有成就感。

关键他们视频确实很有意思,三农 美食 方向的真的很好玩,全世界人都爱看三农,关于大自然,关于农村生活,在野外的。

人其实很有窥探欲的,喜欢探究别人的隐私生活,关注他们的生活内容,再横向对比自己。

因为有些 美食 很多人,没有吃过,再加上 美食 对人们的诱惑,很多人想从视频中获取吃过后的体验与评价,希望回答能给予您一定参考和建议。

衣食住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的几大要素,现在全民都在不断提高 健康 意识,其中当然少不了吃,怎么做出美味有 健康 的食物,成了大众所需要的。

个人观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觉得民以食为天吖,每天都要吃喝,自然爱看 美食 视频。本人就很喜欢看,特别晚上饿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想看。什么也学不会,就学会流口水了,哈哈哈哈哈哈。

1 疫情期间,大家在家,每天没事做嘛,就会看看 美食 视频,自己动手做嘛,实践出真知呗。最近,朋友圈不是很多人学做凉皮,油条,包子……反正各种都有,感觉疫情结束,大家都会做了,街上的小吃怕是不好卖喽。

2 现在很多人其实不会做饭,女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多看看 美食 视频,也是在学习做菜,挺好的。

3 很多妈妈想给孩子做好吃的,又不知道做什么好。就会关注 美食 视频,然后学学手艺,给家人做点好吃的。开开胃。

4 现在不是吃播也特别流行嘛。时不时会看到,所以也会关注。每天也推送得比较多。

5 看个人吧,喜欢吃。吃货。当然会关注 美食 视频啦,看看,然后可能就会去打卡,去吃啦。我也是吃货,我就挺爱关注 美食 视频的,当然了我也在学习做 美食 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啦,希望对你有用。

走进中国,带你领略中国的 美食 文化

曾经《舌尖上的中国》才出来的时候,那是在国内掀起了一阵惊涛骇浪。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 美食 文化也是如此。中国的 美食 种类繁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长的,都能够给做成多种多样的 美食 。所有中国人都知道,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个中国胃。西方的蔬菜沙拉、牛排、面包等都不是我们的中国风味。中国的每一餐都非常有讲究。就比如说我们的早餐。早餐不是像西方国家一样的牛奶面包。

中国早餐种类丰富,小笼包、豆浆油条、粥、烧麦、烧饼等都可能成为我们早餐桌上的一种食物。中国人吃东西不喜欢单调,所以各式各样的早点刚好能够满足我们的中国胃。 在中国,也有很多非常有名的早餐店。比如说南京的芳婆糕团店。他们家的早饭可以说得上是一绝。粢饭团、粽子、糖芋苗等都是他们家的招牌。

可以这么说,他们家繁多的早点种类基本上可以非常周到的满足大部分人地早餐胃。除此之外,连锁店永和大王也是非常出名的早餐店,他们家的饭团基本上都是限时供应的。

早餐的选择如此多样,那就更不用说午餐了。午餐算是中国人一天当中最丰盛的一顿饭了。一般一家三口中午弄上三菜一汤算是最简便的了。 西方人一般中午会喜欢吃沙拉、牛排、意大利面等。而我们中国人喜欢热锅里面烧出来的家常菜。

在荤菜方面,红烧肉、红烧鹅、白菜炖猪肉、羊排等都成为了桌上的大菜候选人之一。北京的北京烤鸭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有听说过吧。这个主菜可以算是餐桌上的常客了。一般在饭店里聚餐请客,基本上都少不了这样一顿主菜。 俗话说得好,荤素搭配才是最有营养的。所以,有了荤菜,就要有素菜。秋葵、韭黄、白菜、生菜等素菜,能在餐桌上被炒出来很多种不同的口味。比如说蚝油生菜、炒生菜、煮秋葵、干煸秋葵等。

这些素菜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提供人体每天所需要的维生素。而且肉吃多了容易发胖,这些美味而又有营养的素菜吃着对于保持身材这一方面真的是非常有效的,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 美食 文化。其实中国的 美食 文化不仅仅只有这些,这其实也仅仅算是冰山一角。所以,好好体会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 美食 文化,才是作为一个中国吃货最应该做到的事情啊。

我也很喜欢关注 美食 ,因为有时候就算是你不想做只要看看这些好看的 美食 心情都会好很多,而且疫情这段时间大家都在家闲的无聊。所以多看了一些 美食 想要自己捣鼓捣鼓,自己做出来的就算是不好吃也会很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