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肝汤医案-补肝汤临床医案

tamoadmin

补肝汤医案-补肝汤临床医案

1太阳经的寒气之气会经过人的脖子,经过后脑勺输布到头顶再下来。到底把这个东西看做是发炎还是把这个东西看作是太阳经的能量不通畅。“脑疽”妇人的故事:经方的思路,她没有太阳经的证,有没有怕冷,有没有脉浮,这些太阳的证有没有存在,他的脓包发作的时候会恶寒、发热、汗出,用非常轻剂量的桂枝汤几天痊愈。即使是一个脓包,他可能是因为太阳经的能量不通畅,才会在那个地方有一些坏的能量堆积在那里,所以要把太阳经疏通,才能够让这个脓包好起来。

2长很多青春痘,脸上,脖子上,背上,大部分分布在后脑额和背部,那后面是太阳经不够通才这样,喝桂枝汤青春痘退的比较快。

3桂枝汤可以调理脾胃而疏肝,小建中汤是补肝的第一方,如果不是感冒吃桂枝汤,那桂枝汤就补脾胃,疏肝养肝。

4如果发了汗之后阳虚,如果是出汗不止的话,就用桂枝加附子汤。如果是阳虚到没有表症,可是要发烧。这种阳虚的发烧用真武汤。

5惊风就是这个小孩发烧到僵直抽搐,眼睛翻白了,因为舌苔白,脉是浮缓。还出得了汗,用大人剂量了桂枝汤。

6治风湿主症是有除了风湿这个酸痛之外。他还有怕风跟沉重感,桂枝汤加威灵仙木瓜。如果病在腿的话,加牛膝桂,枝汤加减也可以处理风湿病。

7当一个人左右不一样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个人气分跟血分是有隔阂的,不够通,桂枝汤调营卫,调阴阳,调脾胃,调气血。要治左右不想通的特效药就是桂枝汤。

8皮肤瘙痒可用消风散,有败毒散。经方里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或者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9睡觉才出汗叫盗汗,盗汗的话。治本要滋阴,或者要用桂枝龙骨牡蛎,治标要用桑叶。如果动不动就出汗,很容易出汗,那是自汗。自汗是表阳虚时方是玉屏风散。经方是桂枝加附子汤。

10一个人如果营卫不调的话,往往就是长年累月都是处在低烧的状态。通常用基本的方是桂枝汤,把它归纳于营卫不调。

?《临证指南医案》卷一 肝风

吴四五 诊脉芤弱,痰多眩晕,心神过劳,阳升风动,不可过饮助升,治痰须健中,熄风可缓晕。

九蒸白术 炒杞子 白蒺藜 茯苓 菊花炭

诊脉芤弱,是血虚而阳弱。因单纯芤脉则弦大中空,是血虚而阳气虚性亢奋。而弱脉则是沉细如绵。芤弱之脉,必衰柔细而中空,乃阳气阴血俱不足也。痰多眩晕,是气血不足而肝风乘之也。心神过劳,则心脾更伤,若过饮则虚阳更亢。建中着,健脾胃而生气血也,可杜生痰之源。熄风者,熄内风之乘阳明也。可缓眩晕。

白术茯苓,健脾而化痰,枸杞子养血以补肝之体而制风之动,白蒺藜菊花,养肝而息风,可缓眩晕。

周 内风挟痰眩晕,吐出清水。

半夏 茯苓 广皮 天麻 钩藤 菊花

内风挟痰眩晕,为半夏白术天麻汤证。吐出清水者,肝气横逆犯胃也,当和肝气。

本方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去甘草,加钩藤菊花者,凉散已入脉络之风火也。

张 肝风内沸,劫烁津液,头晕,喉舌干涸,肝风。

大生地 天冬 麦冬 萸肉 阿胶 生白芍

阴虚而水不涵木,肝风内动,风阳化热,热盛伤津液亏,清阳失养儿头晕,阴虚则燥,故喉舌干涸。本证和前述风痰不同,前证是湿,本证是燥。

生地,天冬,脉动,养阴而清热,芋肉酸敛而养肝敛阳,阿胶白芍,养阴而潜阳。

陈 肝风动逆不熄,头晕。

九制首乌四两 甘菊炭一两 杞子二两 桑椹子二两 黑芝麻二两 巨胜子一两半 牛膝一两半 茯神二两

青果汁法丸。

本证是肝肾精血亏虚而肝风内动,精亏则髓海空虚,风动则旋扰不息,故头晕。

以首乌,枸杞,桑椹,黑芝麻,巨胜子,味厚者填补肝肾阴血,菊花,茯神,疏热而养肝定风安神,牛膝补肝肾而引药达于下焦。

青果,即橄榄。性平,味甘、涩、酸。清热,利咽,生津,解毒。以此为丸,可有助于清上亢之风阳,治标之品也。

洪四十 内风逆,头晕。

经霜桑叶一钱 炒黄甘菊花炭一钱 生左牡蛎三钱 黑稆豆皮三钱 徽州黑芝麻二钱 茯神一钱半

内风逆上,乃阳气不潜,阳气不潜,阴真阴不守。阳化肝风而扰清窍,故眩晕。

桑叶菊花,清肝而疏风,牡蛎化痰而潜阳,兼通少阳络脉而助胆火之下行,黑豆,芝麻,养肝肾之阴而和阳。茯神定风而安神。

某 两寸脉浮大,气火上升,头眩,甚则欲呕吐,厥阴上干,久则阳明失降,土被木克,脾胃俱伤,先当镇肝阳。

制首乌 豆皮 炒杞子 柏子仁 紫石英 茯神 天冬 南枣

两寸脉浮大者,心肺之火盛而不能下交于肾水也。气不降则郁,郁则化火也。气火郁于上,故头眩。气不降者,因胆胃之失降,胆胃之失降者,因肝气之横逆,肝气之横逆者,阴肾阴之失藏。故当清上而实下,理肝而定风。

首乌,豆皮,枸杞,南枣,养血而滋阴,加紫石英直入冲脉,降逆而令补力直达于奇经。以柏子仁养肝之体,茯神定风而安神,天冬清上热而养阴。

某 操持惊恐,相火肝风上窜,目跳头晕,阴弱欲遗,脉左弦劲,右小平。

生地 白芍 丹皮 钩藤 天麻 白蒺藜 黄菊花 橘红

操持辛劳则损失心脾而令阳明脉络空虚而虚火内生,惊恐则气乱而肝魂不宁。气挟风火痰乱串于经络,则目跳头晕。阴弱欲遗,是肾虚而元气固摄无力。脉左弦劲,是阴弱而肝气化火,右小平是脾胃略虚。

肝阳亢而阴虚,故以生地、白芍养阴而敛肝,肝阳化火,故以丹皮凉血清热。白蒺藜、天麻、钩藤、菊花,凉散入络之风火。橘红,降胃逆而化 痰,因气乱则津液亦乱而必生痰浊。所谓阳主而阴从也。

桂枝汤医案

[FS:CONTENT_START]

肝风

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动变。甘酸之属宜之。(肝阴虚)

生地 阿胶 牡蛎 炙草 萸肉炭

阳挟内风上巅。目昏耳鸣不寐。肝经主病。

熟地炙 炙龟甲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苓 旱莲草 女贞子

(三二)辛寒清上。头目已清。则知火风由脏阴而起。刚药必不见效。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治法大旨如此。

生地 阿胶 天冬 元参 川斛 小黑豆皮

(四五)操持烦劳。五志阳气。挟内风上扰清空。头眩耳鸣。目珠痛。但身中阳化内风。非发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与六气火风迥异。用辛甘化风方法。乃是补肝用意。

枸杞子 桂圆肉 归身 炙草 甘菊炭 女贞子

(四二)肝风阳气。乘阳明之虚上冒。牙肉肿痛。议和阳熄风。

生地 阿胶 牡蛎 天冬 茯神 川斛 旱莲草 女贞子

交节病变。总是虚症。目泛舌强。脊背不舒。溲淋便涩。皆肾液不营。肝风乃张。当宗河间浊药轻服。名曰饮子。

熟地(五钱) 咸苁蓉(八钱) 炒杞子(三钱) 麦冬(二钱) 云苓(一钱半) 川石斛(三钱)生沙苑(一钱) 石菖蒲(一钱) 远志肉(四分) 饮子煎法。

缓肝润血熄风。

制首乌 杞子 归身 冬桑叶 三角胡麻 柏子仁 茯神 天冬 黑 豆皮 蜜丸。

高年水亏。肝阳升逆无制。两胁 如热。则火升面赤。遇烦劳为甚。宜养肝阴和阳为法。

九蒸何首乌(四两) 九蒸冬桑叶(三两) 徽州黑芝麻(三两) 小黑 豆皮(三两) 巨胜子(二两即胡麻) 浸淡天冬(去心一两)真北沙参(二两) 柏子仁(一两半去油) 云茯神(二两) 女贞实(二两)

上为末。青果汁法丸。早服三钱。开水送。

(氏)肝阳虚风上巅。头目不清。阳明脉空。腰膝酸 。议养血熄风。

菊花炭 熟首乌 牛膝炭 枸杞子炭 黑 豆 茯神

冲气左升。当镇肝摄肾。(肝肾阴虚)

地黄 阿胶 萸肉 淡菜 茯苓

(四三)因萦思扰动五志之阳。阳化内风。变幻不已。夫阳动莫制。皆脏阴少藏。自觉上实下虚。法当介以潜之。酸以收之。味浓以填之。偏寒偏热。乌能治情志中病。

熟地 萸肉 五味 磁石 茯神 青盐 鳖甲胶 龟版胶 即溶胶为丸。

(妪)心中热辣。寤烦不肯寐。皆春令地气主升。肝阳随以上扰。老年五液交枯。最有痫痉之虑。

生地 阿胶 生白芍 天冬 茯神 小黑 豆皮

(氏)伏暑深秋而发。病从里出。始如疟状。热气逼迫营分。经事不当期而来。舌光如镜。面黯青晦。而胸痞隐痛。正气大虚。热气内闭。况乎周身皆痛。卫阳失和极矣。先拟育阴驱热。肝风不旋。不致痉厥。五日中不兴风波。可望向安。

生地 阿胶 天冬 麦冬 麻仁 生牡蛎

(女)温邪深入营络。热止。膝骨痛甚。盖血液伤极。内风欲沸。所谓剧则螈 。痉厥至矣。总是消导苦寒。冀其热止。独不虑胃汁竭。肝风动乎。拟柔药缓络热熄风。

复脉汤去参姜麻仁 生鳖甲汤煎药。

(氏)痛从腿肢筋骨。上及腰腹。贯于心胸。若平日经来带下。其症亦至。此素禀阴亏。冲任奇脉空旷。凡春交。地中阳气升举。虚人气动随升。络血失养。诸气横逆。面赤如赭[FS:PAGE]。饥不欲食。耳失聪。寤不成寐。阳浮。脉络交空显然。先和阳治络。

细生地 生白芍 生鳖甲 生龟甲 生虎骨 糯稻根煎药送滋肾丸(一钱半)

又 前用滋肾丸。痛缓。面浮跗肿。血气俱乏。内风泛越。经言风胜则动。湿胜则肿。阴虚多热之质。议先用虎潜丸。每服四钱。四服。

(五三)下元水亏。风木内震。肝肾虚。多惊恐。非实热痰火可攻劫者。

生地 清阿胶 天冬 杞子 菊花炭 女贞实

久病耳聋。微呛喉中不甚清爽。是阴不上承。阳挟内风。得以上侮清空诸窍。大凡肝肾宜润宜凉。龙相宁。则水源生矣。

人参(一钱秋石一分化水拌烘干同煎) 鲜生地(三钱) 阿胶(一钱) 淡菜(三钱) 白芍(一钱) 茯神(一钱半)

又 阴虚液耗。风动阳升。虽诸恙皆减。两旬外大便不通。断勿欲速。惟静药补润为宜。照前方去白芍。加柏子仁。

又 大便两次颇逸。全赖静药益阴之力。第纳食未旺。议与胃药。

人参 茯神 炒麦冬 炙甘草 生谷芽 南枣

又 缓肝益胃。

人参 茯神 生谷芽 炙甘草 木瓜 南枣

怒动肝风。筋胀胁板。喉痹。

阿胶 天冬 柏子仁 牡蛎 小麦

脉弦小数。形体日瘦。口舌糜碎。肩背掣痛。肢节麻木。肤腠瘙痒。目眩晕耳鸣。已有数年。此属操持积劳。阳升。内风旋动。烁筋损液。古谓壮火食气。皆阳气之化。先拟清血分中热。继当养血熄其内风。安静勿劳。不致痿厥。(阳升血热)

生地 元参 天冬 丹参 犀角 羚羊角 连翘 竹叶心(丸方) 何首乌 生白芍 黑芝麻 冬桑叶 天冬 女贞子茯神 青盐

(妪)脉右虚左数。营液内耗。肝阳内风震动。心悸眩晕少寐。(心营热)

生地 阿胶 麦冬 白芍 小麦 茯神 炙草

(三五)心悸荡漾。头中鸣。七八年中频发不止。起居饮食如常。此肝胆内风自动。宜镇静之品。佐以辛泄之味。

如枕中丹。(风阳扰神)

(氏)惊悸。微肿。内风动也。

人参 龙骨 茯神 五味 煨姜 南枣

肝胆阳气。挟内风上腾不熄。心中热。惊怖多恐。进和阳镇摄方法。

龟甲 龙骨 牡蛎 茯神 石菖蒲 远志

又 神识略安。夜不得寐。胸脐闲时时闪烁欲动。乃内风不熄也。进补心法。

生地 丹参 元参 茯神 枣仁 远志 菖蒲 天冬 麦冬 桔梗 朱砂

(氏)神呆不语。心热烦躁。因惊而后。经水即下。肉腠刺痛。时微痞。头即摇。肝风内动。变痉厥之

象(血去阳升)

小川连 黄芩 阿胶 牡蛎 秦皮

(妪)虚风麻痹。清窍阻塞。(风阳阻窍)

天麻 钩籐 白蒺藜 甘菊 连翘 桑枝

包(妪)右太阳痛甚。牙关紧闭。环口牵动。咽喉如有物阻。乃阳升化风。肝病上犯阳络。大便欲闭。

议用龙荟丸。每服二钱。

又 肝风阻窍。脉象模糊。有外脱之危。今牙关紧。咽痹不纳汤水。虽有方药。难以通关。 当刮指甲末。略以温汤调灌。倘得关开。再议他法。另以苏合香擦牙。

(三九)脉右弦。头胀耳鸣火升。此肝阳上郁。清窍失司。

细生地 夏枯草 石决明 川斛 茯神 桑叶

&[FS:PAGE]nbsp;? 夏季阳气暴升。烦劳扰动。致内风上阻清窍。口 舌强。呵欠。机窍阻痹不灵。脉数。舌胎。忌投温散。乃司气所致。非表邪为病也。(络热窍痹)

犀角 羚羊角 郁金 菖蒲 胆星 钩籐 连翘 橘红 竹沥 姜汁

又 清络得效。火风无疑。忌投刚燥。

犀角 羚羊 郁金 菖蒲 连翘 生地 元参 广皮 竹沥 姜汁

又 脉数面赤。肝风尚动。宜和阳熄风。

鲜生地 元参 羚羊角 连翘 菖蒲根 鲜银花 麦冬

如寐舌喑。面赤亮。汗出。未病前一日。顿食面颇多。病来仓猝。乃少阴肾脏阴阳不续。厥阴肝风突起。以致精神冒昧。今七八日来。声音不出。乃机窍不灵。治法以固护正气为主。宣利上焦痰热佐之。若地冬养阴。阴未骤生。徒使壅滞在脘。急则治标。古有诸矣。挨过十四十五日。冀有转机。(痰热阻窍)

人参 半夏 茯苓 石菖蒲 竹沥 姜汁

江 左胁中动跃未平。犹是肝风未熄。胃津内乏。无以拥护。此清养阳明最要。盖胃属腑。腑强不受木火来侵。病当自减。与客邪速攻。纯虚重补迥异。(肝胃阴虚) 酸枣仁汤去[FS:CONTENT_END]

舒肝理气汤简介

“脑疽”,一个妇人,她的大脓包就长在后脑勺。

太阳经的寒气之气会经过人的脖子,经过后脑勺输布到头顶再下来。到底把这个东西看做是一个发炎,还是把这个东西看作是太阳经的能量不通畅?

长很多青春痘,脸上,脖子上,背上都长。青春痘大多都分布在后脑额跟背部,那后面是太阳经不够通才会这样,吃桂枝汤,青春痘退得比较快。

背上长的疮,或者后脑勺长的疮,如果你抓到她的主证:比如说,怕冷,怕风,脉又浮,往往就可以用六经的治法去治它。

阳和汤治鹤膝风,贴骨疽,就是这个疮不往皮肤里面长,反而贴到我们骨头里面长,所以这个原来要变成疮的东西都埋到肉里面不出来。乳癖、乳岩,就是乳房长的肿瘤有些里面是有脓的,那也是没有办法跑到皮肤来,然后缩到里面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加土贝,土贝就是土贝母,在古方派的话,贝母是一个排脓的药,可以把它推出来。其实用这样的方法才能够把这些不好的东西推出来,这样的思考啊,其实,即使是我们今天治疗这个癌症之类的病,都还是会用到。

像这种疮疽类的这种思考,用很多补阳的药,然后呢用这个麻黄把这个阳药推出来,这样才让那个“阴疽”能够发,不然的话,慢慢慢那整块肉都会变质,就会变得很难救。其实不要说,疮在里面发炎的时候痛得很厉害,其实那这种“阴疽”往往是最要命的。

现在社会上很多很多的便秘都是体质太寒,所以肠胃都不会动,可以用阳和汤补阳。

桂枝汤可以调理脾胃而疏肝,小建中汤是补肝的第一方,如果不是感冒吃桂枝汤,那桂枝汤就补脾胃,疏肝养肝。

睡觉才出汗叫盗汗,盗汗的话。治本要滋阴,或者要用桂枝龙骨牡蛎,治标要用桑叶。如果动不动就出汗,很容易出汗,那是自汗。自汗是表阳虚时方是玉屏风散。经方是桂枝加附子汤。

医案医论:桂枝汤(续一)·附阳和汤

目录 1 拼音 2 《临证医案医方》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舒肝理气汤 1 拼音

shū gān lǐ qì tāng

2 《临证医案医方》 2.1 方名

舒肝理气汤

2.2 组成

青橘叶9g,青皮9g,陈皮9g,枳壳9g,厚朴花6g,香附9g,苏梗6g,赤芍9g,白芍9g,柴胡6g,郁金9g,甘草3g。

2.3 功效

舒肝,理气,止痛。

2.4 主治

慢性肝炎属气滞型。两胁窜痛,肝区脘腹胀满,舌苔白,脉弦。

2.5 各家论述

青橘叶、青皮走两胁,入肝胆,可舒肝理气;陈皮、枳壳、桔梗为一组常用理气药,善理中焦及两胁气滞;桔梗性升,枳壳性降,一升一降,气机通调,疼痛可止;芍药、柴胡柔肝舒肝,二药配合,一辛一酸,一舒一敛,一刚一柔,伍用甚妙,为治疗肝胆疾患的要药,临床可用于肝胆疾患的始终,柴胡又为肝胆经的引经药,可引诸药直达病所;郁金理血中之气,解郁止痛;芍药、甘草柔养缓急;厚朴花、香附、苏梗理气止痛。

古籍中的舒肝理气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二十八)治气血郁滞肢体疼痛方]8.曲直汤

凝滞,而作热作疼,所以热剧之处,疼亦剧也。为制此汤,以萸肉补肝,以知母泻热,更以当归、乳香诸流通血...

《医门补要》:[卷下]医案

中医讲的阴常不足肝常有余是什么意思

1.? 那阳和汤它是一个很补肾阳的药,比如说什么熟地啦,里面又加肉桂,又加鹿角胶。而且有些药临床上我们可以加附子,都是一个补肾的药。用了肉桂、鹿角胶这种很补肾阳的药,然后再用麻黄把这个疮推出来。阳和汤它是一个比较补下焦之阳的,然后又能够把一些风湿发出去。

2.肝气郁结了,好像你的气都纠结在一起了,如果有了桂枝这味药,是不是就可以把纠结住的气把它分散。一味桂枝就足以平肝疏肝,就是不会再多想到要用柴胡。相反的柴胡我们会觉得,在经方的思考会觉得柴胡比较是少阳区块比较好用,桂枝就可以疏肝。桂枝疏肝,芍药能够养肝血,那里面呢生姜、大枣、炙甘草都可以调理脾胃。

3.小建中汤就是补肝的第一方,小建中汤有那么多的芍药养肝,有桂枝疏肝,然后调理脾胃。如果是出汗不止的话,那是用桂枝加附子汤。那如果是这个人阳虚到好像也没有表症了,可是莫名其妙又烧起来,这种阳虚的发烧我们就用真武汤,治疗这个脾约的话呢,我们通常是开一个比较润消化道的药,就是麻子仁丸。

4.牛膝一方面它本身就有一点通经络的效果、祛湿的效果,另外方面牛膝能够把药性往下面拉,如果你的病是在腿的话,我们才会加点牛膝。那威灵仙是一个祛风湿很温和的药,任何人吃都是很难吃坏的。桂枝汤在中医的各种药方里面有占到一个地位,就是桂枝汤所代表的是通调营卫的方剂。

5.桂枝汤调营卫,调阴阳,调脾胃,这个调气血,这都是气跟血还靠在一起,其中这好像隔着一道墙哦,罗密欧见不到朱丽叶,那样子的时候才能用桂枝系。? 那这个气跟血只是一个隔阂不通,出现这个症状的时候,那我们就会用桂枝汤一发,这个左右不一样的病就好了,有人说经方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所谓特效药,要(治)左右不相通的特效药就是桂枝汤。

施杞的从医医案

肝阳有温煦、升发、条畅的生理功能,“肝阳常有余”,但亦有不足之时。肝阳虚则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症状,涉及多个脏腑组织,治疗当宜温补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之法。 关键词:肝阳;肝阳虚;肝阳常有余 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85-02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万物皆分阴阳,阴阳是贯穿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五脏六腑亦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肝属阴,为阴中之阳。阴阳既是相互对立制约的又是相互转化互根互用的,还有消长平衡之特性,只有“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有阴虚就有阳虚,但是就肝而言,长期以来,中医学一般不言肝阳虚,对肝虚之辨治多独重阴虚血亏而略于阳虚。甚至有学者提出“肝无阳虚证”之说。景岳指出“阳非有余”,“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肝自不能例外。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1.肝阳有虚 金元时代滋阴降火派创始人朱丹溪提出了“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他认为人体总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后世亦有“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肝为刚脏,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又被称为“将军之官”。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内寄相火,易动难静,主动主升。因此,肝之为病,易于阳亢,易于动风,呈现属热属实的病理。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肝气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举、疏通之作用。少阳肝脏应阳升之方,行春升之令,其气以升发为顺,主人体一身阳气之升腾。由于肝气主升发之特性,决定了肝之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临床多表现肝阳上亢、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故前人有“肝阳常有余”之说。但是“肝阳常有余”并不等于肝阳没有不足之时,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历代中医文献对肝阳虚的记载如下。 1.1 从病因病机论《索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灵枢·天年》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说明肝气的盛衰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云:“怒本伤肝,而悲哀亦最伤肝阳”。 1.2从症状论《灵枢·本神论》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明确指出了肝气虚可致情志异常。汉·华佗在《华氏中藏经·论肝脏虚实寒热逆顺之法第二十二》中说:“肝虚冷则胁下疼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说:“夫肝者足厥阴之经……虚则生寒,寒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腹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诸病源候论》指出:“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肋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表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明代张景岳在《求证录·真阴论》中论及肝阳虚之证:“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容筋也。”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阳虚的证候。”《蒲辅周医疗经验》也明确指出:“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 1.3从治疗论 《内经》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等记载。金元时期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云:“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肝不足补之……补气为天麻、柏子仁……”,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云:“肝虚者恐惧如人将捕之之状,宜六味地黄丸加……”。清·王旭高有补肝阳之法,药用“肉桂、川椒、苁蓉”。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主张:“肝炎阳虚亦可用附子汤、肾气丸”。 1.4从预后转归论 陈无择所著《三因极病证方论·五脏中寒证》日:“肝虚中寒,乃母子相因,弦多则吉,但紧不弦,舌卷囊缩,为不利,故使本部脉,紧如切绳。”此文从脉象来推测肝阳虚病症的预后转归。 2.肝阳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互为表里关系。在医学领域中,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阳气是机体脏腑功能的体现,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因此肝阳是指肝脏所包含的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一类物质,其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2.1温煦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相火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元阳充达全身,外可温养皮毛,煦目明睛;内可鼓动十二经气血,使之敷布全身。肝阳虚则不能敷布气血元阳充养全身,外则目失温煦、皮毛失养;内则寒邪内生,全身机能衰退。临证可见视物昏花、目力减退、肌肤甲错,畏寒肢冷、减退、阳痿、不孕、脉沉细或兼迟等症状。 2.2升发 肝主升,主动,肝气通于春,主一身升发之气,能启迪诸脏之气,司升降出入活动,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张氏医通》云:“肝脏生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着。”肝阳的升发功能辅助心主神明,协助肺降,资脾胃运化,助肾元气。肝之清阳内充,升发调畅,则“阳舒阴布,五化宜平”。肝气升发失常,一般表现为升发不及的肝气郁结与升发太过的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并影响各脏腑的功能及精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升发不及就会出现口苦、纳呆、抑郁寡欢、气短、倦怠、不耐劳作、内脏下垂、暖气脘痞、腹满便溏、腰膝酸软、脉无力而迟缓等症状;升发太过则会出现眩晕、痉挛、抽搐、急躁易怒、失眠头痛、目赤胁痛、吐血、衄血等症状。 2.3条畅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喜条达,是指肝木具有喜舒展宣畅的特性。《神农本草经疏·五脏苦欲补泻论》说:“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肝)之用也。”肝五行属木,功善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正常的肝阳是使肝条畅的一种能力,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肝阳虚则使肝之条畅无力,从而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遏。《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论治》说:“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 3.肝阳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3.1病因病机 本虚标实,寒热互见是肝阳虚的基本病机特点。引起肝阳不足的原因甚多,综古今所述,引起肝阳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年高体弱,肝阳渐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2)人体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寒邪直中。即《内经》所谓 ||| 摘要:肝阳有温煦、升发、条畅的生理功能,“肝阳常有余”,但亦有不足之时。肝阳虚则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症状,涉及多个脏腑组织,治疗当宜温补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之法。 关键词:肝阳;肝阳虚;肝阳常有余 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2-2585-02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万物皆分阴阳,阴阳是贯穿一切事物的两个方面。五脏六腑亦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肝属阴,为阴中之阳。阴阳既是相互对立制约的又是相互转化互根互用的,还有消长平衡之特性,只有“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有阴虚就有阳虚,但是就肝而言,长期以来,中医学一般不言肝阳虚,对肝虚之辨治多独重阴虚血亏而略于阳虚。甚至有学者提出“肝无阳虚证”之说。景岳指出“阳非有余”,“阴阳二气,最不宜偏,不偏则气和而生物,偏则气乖而杀物。《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肝自不能例外。肝阳虚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1.肝阳有虚 金元时代滋阴降火派创始人朱丹溪提出了“气有余,便是火”的理论,他认为人体总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后世亦有“肝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肝为刚脏,其气急而动,易亢易逆,又被称为“将军之官”。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内寄相火,易动难静,主动主升。因此,肝之为病,易于阳亢,易于动风,呈现属热属实的病理。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具体体现在脏腑经络的各种功能活动中。肝气对气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升举、疏通之作用。少阳肝脏应阳升之方,行春升之令,其气以升发为顺,主人体一身阳气之升腾。由于肝气主升发之特性,决定了肝之病变以升泄太过为多见,临床多表现肝阳上亢、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故前人有“肝阳常有余”之说。但是“肝阳常有余”并不等于肝阳没有不足之时,肝阳虚是客观存在的。 历代中医文献对肝阳虚的记载如下。 1.1 从病因病机论《索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灵枢·天年》亦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说明肝气的盛衰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强弱有密切关系。《景岳全书》云:“怒本伤肝,而悲哀亦最伤肝阳”。 1.2从症状论《灵枢·本神论》曰:“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明确指出了肝气虚可致情志异常。汉·华佗在《华氏中藏经·论肝脏虚实寒热逆顺之法第二十二》中说:“肝虚冷则胁下疼痛,目盲臂痛,发寒热如疟状,不欲食,妇人则月水不来而气急,其脉左关上沉而弱者是也。”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说:“夫肝者足厥阴之经……虚则生寒,寒苦胁下坚胀,时作寒热,腹满不食,悒悒不乐,如人将捕,眼生黑花,视物不明,口苦头痛,关节不利,筋脉挛缩,爪甲干枯,喜怒悲恐,不得太息,诊其脉细而滑者,皆虚寒之候也”。《诸病源候论》指出:“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肋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表善悲恐,如人将捕之。”明代张景岳在《求证录·真阴论》中论及肝阳虚之证:“或拘挛痛痹者,以本脏之阳虚,不能容筋也。”近代名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说:“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便是肝阳虚的证候。”《蒲辅周医疗经验》也明确指出:“肝阳虚则筋无力,恶风,善惊惕,囊冷,阴湿,饥不欲食。” 1.3从治疗论 《内经》有“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等记载。金元时期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云:“肝虚,以陈皮、生姜之类补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指出:“肝不足补之……补气为天麻、柏子仁……”,孙一奎在《赤水玄珠》中云:“肝虚者恐惧如人将捕之之状,宜六味地黄丸加……”。清·王旭高有补肝阳之法,药用“肉桂、川椒、苁蓉”。现代名老中医蒲辅周先生主张:“肝炎阳虚亦可用附子汤、肾气丸”。 1.4从预后转归论 陈无择所著《三因极病证方论·五脏中寒证》日:“肝虚中寒,乃母子相因,弦多则吉,但紧不弦,舌卷囊缩,为不利,故使本部脉,紧如切绳。”此文从脉象来推测肝阳虚病症的预后转归。 2.肝阳的生理功能 肝主藏血和主疏泄。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胆互为表里关系。在医学领域中,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阳气是机体脏腑功能的体现,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因此肝阳是指肝脏所包含的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一类物质,其生理功能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2.1温煦 肝为刚脏,内寄相火。相火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发生之际,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阴气乃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元阳充达全身,外可温养皮毛,煦目明睛;内可鼓动十二经气血,使之敷布全身。肝阳虚则不能敷布气血元阳充养全身,外则目失温煦、皮毛失养;内则寒邪内生,全身机能衰退。临证可见视物昏花、目力减退、肌肤甲错,畏寒肢冷、减退、阳痿、不孕、脉沉细或兼迟等症状。 2.2升发 肝主升,主动,肝气通于春,主一身升发之气,能启迪诸脏之气,司升降出入活动,升发阳气以调畅气机。《张氏医通》云:“肝脏生发之气,生气旺则五脏环周,生气阻则五脏留着。”肝阳的升发功能辅助心主神明,协助肺降,资脾胃运化,助肾元气。肝之清阳内充,升发调畅,则“阳舒阴布,五化宜平”。肝气升发失常,一般表现为升发不及的肝气郁结与升发太过的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并影响各脏腑的功能及精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升发不及就会出现口苦、纳呆、抑郁寡欢、气短、倦怠、不耐劳作、内脏下垂、暖气脘痞、腹满便溏、腰膝酸软、脉无力而迟缓等症状;升发太过则会出现眩晕、痉挛、抽搐、急躁易怒、失眠头痛、目赤胁痛、吐血、衄血等症状。 2.3条畅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喜条达,是指肝木具有喜舒展宣畅的特性。《神农本草经疏·五脏苦欲补泻论》说:“扶苏条达,木之象也,升发开展,魂(肝)之用也。”肝五行属木,功善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正常的肝阳是使肝条畅的一种能力,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肝阳虚则使肝之条畅无力,从而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遏。《类证治裁·肝气肝火肝风论治》说:“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痛、为胸满不食、为飧泄、为疝,皆肝气横决也。” 3.肝阳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3.1病因病机 本虚标实,寒热互见是肝阳虚的基本病机特点。引起肝阳不足的原因甚多,综古今所述,引起肝阳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年高体弱,肝阳渐衰。《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云:“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2)人体正气虚弱,抗邪无力,寒邪直中。即《内经》所谓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也;(3)七情太过,伤及肝阳。七情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但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七情太过则肝之疏泄失调,肝阳受损;(4)它脏累及。肾阳为阳气之本,肾阳不足导致肝阳虚损,而且肾与肝为母子相生关系,母病及子;(5)攻伐太过,肝阳受损。久服苦寒清热解毒利湿之品,损伤脾肾之阳,湿从寒化,而成寒湿,以致寒湿凝滞于肝脏,阳虚不运,不能自行化解,出现肝阳虚的证候。 3.2临床表现 肝阳虚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组织,而且多兼有虚寒之象。头为诸阳之会,肝开窍于目,耳得于肝之清阳上煦,肝阳虚不能上荣清窍则可致头昏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耳聋等;肝居胁下,肝经走于少腹,肝阳不足,温煦不力则可致胁痛、腹痛等;冲任二脉失于肝阳之温煦,则可致月经不调、不孕、痛经等;肝经循阴器,肝阳不足,下元不温则可致疝气、阳痿等;脾之运化亦赖于肝阳之温煦,肝气之调畅,肝阳不足,则脾土受累,而致胃脘痛、呕吐、泄泻、纳差,甚则可致贫血、水肿等。 4.肝阳虚证的治疗 对阳虚证的治疗立法,《内经》中早有论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寒者热之”、“劳着温之”、“损者温之”,但这只是通言阳虚证的治疗,非独对肝阳虚而言。杨耀学等在《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五味基础上,支持“以辛补之”是补其肝用,“以酸泻之”是补其肝体的观点。综观肝阳虚之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其治疗则宜:温补肝阳、酸敛肝阳、疏肝柔肝、散寒止痛。涉及治疗肝阳虚的方药,计有《伤寒论》吴茱萸汤、当归四逆汤、桂枝汤、乌梅汤、附子汤乌头煎、黄芪建中汤、《外台秘要》调肝散、《圣惠方》补肝薯蓣散、补肝细辛散、防风散、白茯苓散、槟榔散、酸枣仁散、《圣济总录》荜菝丸、《血证论》桂甘龙牡汤、《景岳全书》暖肝煎、《薛氏医案》补肝散、《医学衷中参西录》升阳舒肝汤、蒲辅周《经验方》温阳补肝汤等。 5.结语 肝阳虚在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对肝阳虚证的研究日趋活跃,肝阳虚已成为肝系学说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重视对肝阳虚生理功能和病证特点的研究,提高肝病及其相关病证的防治水平,从肝阳虚来切入是以后治疗相关疑难杂证的一个思路。 肝阳常有余 亦有不足

股骨头缺血性坏案

邵××,男,10岁。

初诊:1994年12月24日。主诉:右髋疼痛、行走困难、跛行一年。1993年12月起感右髋疼痛、并逐渐加重,行走困难。同年12月底经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被诊断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并立即被施以减压术治疗。术后疼痛略缓解,三月后,疼痛又逐渐加重。一月前再度经X摄片及同位素扫描检查,证实右股骨头仍处于缺血坏状态。现胃纳不适,便秘2~3日一行。检查:行走困难,呈跛行。右大腿肌肉萎缩明显。右髋扣击痛(++),右腹股沟中点压痛(++),右髋关节旋转试验(+),内收肌痉挛(+)。苔脉:苔薄白腻,脉细。

辨证:气滞血瘀、痰湿同结,生风化热,炽伤元阴而致肝肾亏虚。

治则: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健脾化湿,补益肝肾。

处方:炙黄芪30g全当归9g赤芍白芍各9g杜红花9g姜半夏9g广陈皮5g佛手片5g生米仁12g川牛膝9g肉苁蓉12g大蜈蚣2条骨碎补12g鸡血藤12g汉防己12g炙甘草5g大红枣6只。处28剂,每日1剂。

二诊:1995年2月20日。右髋疼痛减轻,胃舒纳佳,大便通畅,日行一次,苔薄脉细,仍拟益气养血调中,补肝益肾养血。

处方:炙黄芪15g全当归9g赤芍、白芍(各)9g川桂枝9g汉防己12g补骨脂12g生地、熟地(各)9g香谷芽9g炙甘草5g。

以该方加减药味调摄一年后。再诊于1996年2月5日:复片示右股骨头缺血状态改变。故再以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调中益气、补益肝肾。

8月26日复片示:骨骺已愈合,仅有局限性低密度阴影,局部无压痛,旋转试验(-),再守上法调摄。

末诊:1997年12月1日。右髋疼痛缓解,行走正常。再度复片,提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已愈。体格检查:右大腿肌肉较之健侧略细,内收肌痉挛(-),腹股沟中点压痛(-),髋扣击痛(-),髋关节旋转试验(-)。

按: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为稚阳之体,易实易虚,若因先天不足,素体虚弱,髋关节受跌扑扭闪或活动过多,虚邪深入筋骨,寒凝于里,经脉受阻,而致气血凝滞,营卫不通,从而引起股骨头部失去正常的气血温煦和濡养。该病属中医“骨蚀”范畴。《灵枢·刺节真邪》中曰:“虚邪之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内伤骨为骨蚀”。故本案是由虚而致气滞血瘀、痰湿内结,郁久生风化热,耗伤元阴,加重肾亏之象。首诊时,施氏以黄芪、当归气血双补,当归、赤芍、红花、鸡血藤活血养血,陈皮、佛手行气消导,米仁、陈皮、半夏、佛手、白芍、甘草健中化痰利湿,牛膝、骨碎补、肉苁蓉、白芍补益肝肾,蜈蚣、鸡血藤祛风剔毒通络,甘草、大枣调中和诸药。施氏认为:该案中便秘,非腑实而致,而是肾虚阴亏液枯所为,故用肉苁蓉养阴增液,润肠通便。诸药共作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健脾化湿、补益肝肾之功。待“标症”缓解,则以调本为主,用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补中益元,缓固功效,二年后,病儿逐渐康复而未遗留诸残之症。